- “人们正在那里决定这自己的和别人的命运,我却在这儿牧马。怎么能这样呢?应该逃走,不然我就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 […]总结出自己的“三把火”理论,即凡是能被火烧掉的东西都不重要,比如金钱、房子或者其他物质财富,而无法烧掉的东西才重要,总结起来有三样,那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这也是深藏于内心并真正属于自己的“三把火”。
- 经济学家John Maynard Keynes有句名言:“处世的智慧教导人们宁可依循传统而失败,也不愿意打破传统而成功。”(Worldly Wisdom teaches that it is better for reputation to fail conventionally than to succeed unconventionally.)
- 他真正履行了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帮助他人成就更好的自己。
- 就像回顾科学史、艺术史或者商业史时我们会发现的一样,某些特殊的年份总会集中出现一批重要的人物或者事件,比如王石、张瑞敏、柳传志、潘宁在1984年集中创业,这一年成为讲述中国企业史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年份。人们难以从理性的逻辑中找到可能的缘由,或许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在于,历史总是由一些精彩的瞬间所推动,而这些创业者总能以敏锐的知觉捕捉到时代的转机。
- […] 就像诗人北岛所述:“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 所有的快钱,它产生的理由无外乎这样几点: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热点追逐中的投机,甚至是权力寻租。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天生好奇,有着本能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然而,快钱带来强烈欢愉感的同时,却极易麻痹人们的神经。投资人一旦懒惰,一旦失去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就可能失去了某种正向生长的本能。
- 只要是为社会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它的收入、利润早晚会兑现,社会最终会给予它长远的奖励。
- […] “让听到炮声的人决定仗怎么打”
- 看企业不能看表面形式,而要看业务本身能否为社会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 对于数据,我有这样几个理解:第一,数据不等同于真相,真相往往比数据更加复杂,研究人员需要看到的是具象化的真相,而不是抽象的数据;第二,数据本身没有观点,研究人员不能预设观点、只喜欢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第三,数据不一定永远有用,不同情况下,一些曾经有用的数据可能不再有用,需要找到新的指标。很多人迷恋数据是因为数据可以作为挡箭牌,抵挡因为懒惰而带来的错误,从而把责任怪罪到数据上。正确的理解是,精确的数据无法代替大方向上的判断,战术上的勤奋不能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 “我们只有一条战术,就是在草原上流窜,不过要常常回头看看。”
- 第一性原理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强调:“任何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根基性的命题或假设。它不能被缺省,也不能被违反。”简单来说,在一个逻辑系统中,某些陈述可能由其他条件推导出来,而第一性原理就是不能从任何其他原理中推导出来的原理,是决定事物的最本质的不变法则,是天然的公理、思考的出发点、许多道理存在的前提。坚持第一性原理指不是用类比或者借鉴的思维来猜测问题,而是从“本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样”出发来看问题,相信凡事背后皆有原理,先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 理性的诚实能够保证人们在探索时不误入歧途;理性的独立能够保证人们做出理智的判断。理性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责任,也是个人层面最大的风控,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情形中成为关键的思考角度。
- 好奇心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先尝试着接受,再去理解和判断。
- 其次,诚实不仅仅是对别人讲信用,关键还是对自己坦诚,对自我有清醒客观的认知。一方面,要对自己的缺点保持诚实,敢于即时认错、调整思路。
- 有的时候,模糊的正确要好于精细的误判。
- 贝佐斯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我相信,如果你要创新,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你必须采取一个非共识但正确的观点,才能战胜竞争对手。”
- 打基础的事应该着急,把自己的核心能力赶紧储备起来,而真正看项目做决策时则应该想得透彻和长远,在关键时候再出手,一旦出手就全力帮助创业者创造更多价值。
- 等待也是一种主动,等待不是什么都不做,保持耐心等待的最好做法就是对无关的事情连想都不要想,一直清楚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 要对坚持的事情富有耐心,驾驭情绪,时刻自我反思,保持高度专注。压力往往可以通过专注来消解,专注意味着你要敢于说“不”,不要去做对自己的核心目标没有用的事情。即时有余力去做更多的事情,或者自认为拥有及时把精力拉回来的自控力,我仍然建议你不要那样去做。你甚至可以休息来养精蓄锐,等待下一次机会。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控力,更不要小看人性。
- 现代医学的奠基人Claud Bernard有句名言:“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不是未知的东西。”
-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对保持进化也有独特的理解,那就是“延迟满足”。别人喜欢调试产品,他喜欢调试自己,把自己的状态调节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追求极致的理性和冷静,在此基础上为了长远的战略目标强迫自己学习许多不愿意做的事情。
- 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Michael Mauboussin在《The Success Equation》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凡涉及一定运气的事情,只有在长期看,好过程才会有好结果。”运气总是飘忽不定的,拥有长期主义理念的创业者,本质上是具有长线思维的战略家。他们往往选择默默耕耘,不去向外界证明什么,而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事情做得久了,就成了他的核心能力。他们会重新定义因果论,重视客户的价值主张是因,提高产品和五福质量是因,完善组织运转效率也是因,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好的结果。因果轮回,平衡调和之后来看,很多事情短期看是成本,长期看却是收益。拥有长期主义理念,把信念和持续创造价值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是非常值得钦佩的伟大格局观。
- 拳王泰森曾说:“每个人都有所准备,但直到拳击比赛中,对手给你一记重拳以后你做出的反应,才能看出你是否有勇气面对这一切。” (Everybody has a plan, until they get punched in the face.)
- 如果一个人同时拥有理性的好奇心、诚实的品质、思考的独立性,再加上一些同理心,并且有长期奋斗的心态,那么能否获得成功就只剩下运气和大数法则的问题。或者说,一遍一遍地做让你有激情的事,并且乐在其中,那么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 就像Robert Frost在他最著名的诗The road not taken里说的:“我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而这对我此生意义非凡。”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 卡尔·萨根说:“你我皆为星辰之子,每一个细胞,都书写着整个宇宙的历史,当你凝视自己,也望见了宇宙的轮廓。” 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从来都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真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我觉得高瓴本质上是个创业集团,就像电影《冈仁波齐》表达的一样,永远在路上,“每一步都算数”。投资就是永远在路上的过程。
----- END -----
©2019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