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 事实上,直观的感受才是生活实践的血液,观察者的臆想无非是窗外的雨点。
- 为什么空出来的房子不能成为被驱逐者的家园?占有者不愿意。我10万买下来的房子,白给别人住,岂不是降低了房子的价值?
- 把家神圣化,也是把家和社会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公共感,我们把家绝对化成为一个私人祭坛。
- 驱逐让我们看到了人在悬崖边缘的脆弱与无助,也让我们见证了身而为人的智慧与胆识。
- 对美国人而言,不管是穷人或是中产,都有一个非常清晰而强烈的愿望——拥有一个家。从拓荒时期以来,自由、公民权与土地所有权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是美国人心目中的重中之重。要成为美国人,就必须是一家之主。租房子被认为“不利于自由的发展”。
- 但意外总是会一件件冒出来,钱感觉怎么都还不完。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几年也过去了。
- 警察的存在固然有其必要,但公共的安宁,包括人行道上的和平与街道上的秩序,能在城市里得到维系,靠的主要不是警力,而是人群间一股细微到几乎难以察觉的自控力与规范,这种内在控制力与规范是民众自发形成并且推行的。
- 法律能够保护的是有办法正常缴租的租户。法律的设计就是要保障住房的安全与人道,而有能力缴租的人不仅能光明正大找来房屋检查员查看屋况,还有权利大大方方地扣住房租直到房子修缮完毕。但只要一拖欠房租,这些保障就会土崩瓦解。欠租的房客会被剥夺扣住房租或暂时将租金信托给第三方的权利。向房屋检查员申诉更是形同引火自焚,因为驱逐的命运可能会先行上身。低收入的租房者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权利,只是维护权利的代价他们负担不起。
- 不少地区深陷贫穷的窘境,犯罪率也居高不下,原因不单是如下的恶性循环:“贫穷会引发犯罪(饥寒起盗心),而犯罪前科又会回过头来让人无法脱贫”。还因为房东采取的各种手段在成功杜绝“不法与破坏行为”的同时,也堵住了贫穷者的求生之路。也就是说,暴力犯罪、毒品交易、深度贫困与其他各种社会问题,会在比邻里社区更小的范围内结成一体,起程度也更为严重——这些社会问题会集合在同一个住址里。
- VOX POPULI VOX DEI ——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
- 研究显示,在物质生活匮乏的状态下,人们的双眼会紧盯当下,忘了要看一看前方这种“短视”往往会让他们吃大亏。[…] 为了基本生活所需而奋斗,是一场尖锐且永无休止的争战,远方看不到任何值得你眺望的风景……邪恶的审判日可能就在明天,也可能永远不会有这一天。若是有天审判终于降临……那也不过是给出生以来就源源不断的苦难再多添一笔而已。
- 伸手帮助“穷人”很容易,但如果你知道这个穷人是谁、他的长相、他过往的事迹、疏忽和做过的错误决定,事情就变得复杂多了。
- 中产阶级就经常有向素味平生者寻求情感抚慰的倾向,这在飞机上相当常见,所以它被称为“飞机上的陌生人”现象。穷人依赖“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在性质上与中产向陌生人求助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两者在程度上还是有所差别。穷人会经常性地依靠这种关系来满足吃住等基本需求。
- 但一路走来,他开始觉得同情只是天真无知的一种变形,是不痛不痒的中产阶级在远处滥情。
- […] 因为大规模的社会变迁与经济波动,会从根本上撼动社会现状。光是目睹这些光怪陆离还不足以动员群众:要把反对者集结起来,而且必须要让他们相信,只要团结在一起,就有机会改变命运。对穷人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认同所有的受压迫者,还必须承认自己也是受压迫的一员——这点恰恰是大部分拖车营居民不愿意做的事情。
- 在密尔沃基,大部分的租房者宁可相信房东是好人。毕竟有时间去抗议不公平,倒不如先想办法把地板上的破洞给补起来,免得女儿的脚又陷进去不是吗?只要房东愿意宽限一点,让他们有时间可以振作起来,那房东赚多少钱是他的本事,关别人屁事?在拖车营里,永远没有最惨,只有更惨;人生的低点 在此没有下限,向下永远都有空间。当整个拖车营面临被集体驱逐的困境时,居民们就已经尝到了现实的苦涩滋味。如今比克管理公司的人开始代收房租,他们只是重新温习了一遍那种苦味。
- 身在严酷的环境下,人们的所作所为也会跟着残酷起来。“没有长时间挨过饿的人往往会低估饥饿的影响力,”心理学者A.H.马斯洛(A.H.Maslow)说,“衣食无忧者被较高层次的需求控制。在他们眼中,这些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思想家和所谓的大师们都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想解释贫困社区的暴力问题,却从未设身处地地考虑,挣扎于匮乏和苦难的人身上,还会有多少的理智。
- 岁物丰成的年头,邻居全无龃龉。而若遇到饥荒,他们还是会为了从运粮卡车上扔出的面包互相撕咬、张牙舞爪。又或者按照马斯洛的说法:“一旦’面包’没了,人就只有为‘面包’活了。”考虑低收入社区的暴力行径时,我们还要想到贫穷对人的压迫,以及严重剥夺带来的沉重情绪和认知负担。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掌握像阿琳和克里斯特尔这些人的生命经验。
- Black Community一书中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许多据称可以代表贫穷文化的特质……其实仅仅是贫穷的定义而已。”
- 拉瑞恩代表的这类人处于多重困境的夹击之下,你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得上进或自制到何种程度,才有机会振作起来脱贫。仅仅是从在贫穷中挣扎度日进步到在贫穷中安稳度日,两者间的鸿沟就已经让在底层的他们望而却步;就算是锱铢必较地存钱,脱离贫穷的希望仍然渺茫。于是他们选择“放弃治疗”,选择在苟活中光鲜亮丽、在磨难中寻欢作乐——这些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剂。他们会吸点小毒、喝点小酒、怡情小赌,看到电视会说买就买。他们会把食物券往美食上砸,比方说拿去买龙虾。
- 等待,是贫困者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 事实上,这些人大多是“疲惫的将就者”,无数次尝试皆以失败告终后,他们“哀莫大于心死”地接受弱势社区里的破房子;不管工作有没有前途、合不合法,都照做不误。被拒绝所带来的耻辱感,不仅逼着人接受不理想的生活环境,还会消磨他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意志。
- 结果发现,无论对哪一类租房者而言,被迫搬迁都是致使失业的一大元凶。
- 出租房的屋况每况愈下,辛克斯顿家的每位成员也是越来越退缩消沉,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娜塔莎待在马利克家的时间越来越长。多琳也不煮饭了,晚餐孩子们只能吃麦片。帕特里斯开始越睡越久。孩子们的成绩明显退步,米奇的老师甚至来电说他可能要留级,主要因为他缺交了太多作业。大家都不打扫卫生了,厨房的地板上布满垃圾。总的来说,不合规格的居住环境会打击人的心理健康:潮湿、霉菌和过度拥挤压抑着人的心情,糟糕的生活条件也让人自惭形秽。
- 贫穷会逐渐累积,越来越看不到尽头。所谓贫穷,常常意味着祸不单行。种种不幸盘根错节,将人团团包围,身在其中的人只有竭力让自己不要发疯。偶尔会有间隙,让人可以喘口气,但总的来说,生活就像是一档闯关游戏,眼前摆设着一道道关卡。
- 除了被剥夺安稳的生活外,驱逐也会导致身家财产的损失。住户不仅要和自在的住家、钟情的母校和熟悉的街坊告别,他们还会失去有形的财产:家具、衣服与书本。要想重建家园谈何容易,金钱和时间的付出势必相当可观,但驱逐却可以将之一笔抹杀。阿琳就这样失去了一切,拉瑞恩和司科特也是同病相怜。驱逐会致使人失业,被解雇的几率会在遭遇驱逐后提升将近15%。无法安居在前、不能乐业紧追在后,失去家园带来的压力与阴影会严重冲击人们在职场的表现。
- 有年轻的小哥哥教我,当被尊称为“先生”(sir)的次数达到一个程度,就能领到所谓的“免死金牌”(gangster pass),当地的帮派就不会动我。而我已记不清自己被邻居们叫过多少次先生了,考量到当时我还是个不满三十岁的白人,这样的待遇更是夸张。对于一个想要把生活如实记录下来的人来说,这些礼遇其实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要突破这样的隔阂,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脚踏实地在此生活,尽可能让自己从一个莫名其妙的外来者变成一个理所当然、赶都赶不走的外来者。时间久了,大家自然会卸下心防。不过,一旦发现苗头不对,他们还是会立马拉起“防护罩”。
----- END -----
©2019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