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媒体上的文章

Subscribe Send me a message home page tags


#lang-Chinese 
自媒体上的文章已经让人无法直视了。这虽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在国际性事件多发的2020年却显得尤为严重。

当前社会的极化与这些误导性、煽动性极强的自媒体文章不无联系。令人遗憾的是此类文章往往追随者众多,文章评论区完全容不得任何讨论。进入信息大爆发的时代之后,我们已经很难去一一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了。判断一个称陈述是否为真的标准已经脱离了陈述本身, 慢慢变成了判断传递信息的人或机构是否可靠。而这种转变给舆论控制、舆论煽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想要判断传递信息的人或机构是否可靠是十分困难的。比方说自媒体,它的情况就很复杂。自媒体不一定是个人创办的,它可能是由一个团队在运营。这里不仅有可不可靠的问题,也有动机的问题。那么在无法核实信息真实性、无法判断传递信息的人或机构的可靠性时,我们如何才能过滤掉那些有害的文章和信息?

有害的文章之所以有害是因为他们不仅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还经常使用误导性、煽动性的语言进行叙述。这类文章大多是情绪化的而非说理的,它们往往能够让人“各取所需”。这种需求是情感上的和认知上的,最终强化了人们心中的偏见。

为了能很好地引起共鸣,这些自媒体往往使用一些特定的手法、遵循一定的规律。这里尝试分析三种常见手法。

使用感叹号加强语气

过度使用的感叹号是一个十分明确的警示信号。感叹号的作用是强调,是让作者告诉读者某一信息十分的重要。

大多数时候被强调的是结论或指示,因为论证过程本身是很难被强调的。大量的感叹号意味着文章多为结论和指示,意味着作者想要灌输某种想法想要唤起某种情感,也意味着文章中说理的成分较少。

使用大量毫无关联的例子

小王在超市买了一盒梨,吃了一个之后肚子疼。小张每天早上坚持吃一个苹果,最近体检时发现有心血管疾病。某某研究发现,某些水果糖分含量过高,吃太多对身体不好。某某媒体报导水果农药残留超标。所以吃水果对身体健康不好。

这是典型的例举大量事例然后直接抛出一个结论的例子。这类文章从来不解释所例举的事例和最终结论之间的关系,其运作方式是使用大量事例的堆砌来替代论证过程本身。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文章中的事例往往确有其事。例举大量的事例是为了获得文章的合理性、获得读者的信任。在上面的例子中,每一个“案例“都在传达一种关于水果的负面信息,它们可以都是真实的事件。但问题的关键是从这些单独的、零散的事例,我们并没有办法得出最后的结论。

其实在各种畅销书中,我们也能见到此种手法的身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作为宣传手段它十分有效。

使用反问

使用此类手法的文章,往往会通过反问的方式来灌输观点。被提出的问题在文章特定的语境下往往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当然也是作者希望读者得到的答案。这种手法的微妙之处在于这些反问中提出的问题确实都是重要的问题,或者是很容易引起人共鸣的问题。作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自己并不作答,而是让读者得出那个答案。因为是读者自己得出的答案,读者自然会认为这答案是正确的。不仅如此,由于问题本身是重要且具体的,容不得模棱两个的答案,这就使得读者更加确信自己得出的答案。

这类文章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缺少论证过程。因为作者只是提出反问而并没有回答,所以也就省去了解释论证答案这一重要步骤。最终的结果是读者接受了一些没有经过论证的结论并且自认为它们是正确的。


最后以《公共舆论》中的一段结束这篇博客。

Whether the reasons for privacy are good or bad, the barriers exist. Privacy is insisted upon at all kinds of places in the area of what is called public affairs. It is often very illuminating, therefore, to ask yourself how you got at the facts on which you base your opinion. Who actually saw, heard, felt, counted, named the thing, about which you have an opinion? Was it the man who told you, or the man who told him, or someone still further removed? And how much was he permitted to see? When he informs you that France thinks this and that, what part of France did he watch? How was he able to watch it? Where was he when he watched it? What Frenchmen was he permitted to talk to, what newspapers did he read, and where did they learn what they say? You can ask yourself these questions, but you can rarely answer them. They will remind you, however, of the distance which often separates your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event with which it deals. And the reminder is itself a protection.


----- END -----